工程勘察施工讲义 工程勘察施工讲义pdf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工程勘察施工讲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工程勘察施工讲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大神级的文物修复案例?

提到大师级的文物修复案例自然而然就想30年如一日地在大英博物馆抢救文物的邱锦仙以及她修复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女史箴图》。

修复后:《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一》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说起东晋顾恺之版的《女史箴图》,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论是艺术还是历史价值都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可就是这么一件宝物却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一个英国将军抢走了,而后可恶的他竟然以25英镑的价格将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由于当时英国文物家缺乏中国画知识,装裱《女史箴图》时,居然还按照日本画的方式,将它腰斩三截,并错误地在画卷上涂了一层酸性薄膜。

这样十分错误的保存下,它的娇容渐渐被磨损,逐渐出现了明显的开裂、掉粉等情况。

抢了我们的东西还亲手把它们毁了的英国人,却始终也找不到办法将其修好的办法。

眼看再不修就没得救了成千古罪人了,他们便火速在2013年召集全球的学者和专家讨论如何修复《女史箴图》,最终决定不能重新装裱,只能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加固。

但谁也不敢亲自在原画中操刀。因为稍有不慎的话,会加速这幅画的死亡。这幅珍贵的古画最后也只能交到了一个叫邱锦仙的中国人手中。

修复前:《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一》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她费尽心思地研究需要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修复,因为画作有些地方的绢和托纸已经分开。

连夜做实验后,最后她提出使用由淀粉糨糊和化学糨糊混合起来的混合糨糊制作出全新材料来进行修补。这样既能保证合适的黏度,又不会留下颜色。

起初英国人还怕这个新材料会损害画,就将它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结果竟是非常理想。

“古画修复是尽量保持文物的原状,延长寿命,出不得半点差池,每位修复师对待文物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过去老师傅们的教导让她一刻也不敢放松,每天不停地工作。

她用这种材料在显微镜下为《女史箴图》进行修复,并用放大镜三寸三寸地添糨。

接着,她用藤黄、朱砂和墨调配出适合的颜色,将残缺破洞处补好,也重描了一些褪色部分,让新添上去的颜色和原画本色一样。

这样持续两个月之后终于将《女史箴图》修复完毕。邱锦仙自豪地说,现在的《女史箴图》非常牢固,再放上两三百年都没有问题。

如今,游客们每年在中秋节、春节以及亚洲艺术节等重要日子就一睹真容。

当英国人看到邱锦仙把他们想破脑子都没法子的画修好之后,不禁感叹,果然中国画还是需要中国人修复。

但邱锦仙做这份工作却只是为了抢救中国文物,因为如果不修的话,那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

她也相信,只要这些文物一天还没被糟蹋,就有收回的可能!

一位老奶奶在81岁的时候做过一次让人乐翻天的大神级文物修复。

老奶奶名字叫塞西莉亚Cecilia Giménez,1927年生,西班牙萨拉戈萨人。

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绘画爱好者,有在教堂画过一些小画的经验。

2008年,81岁的她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地区Borja小镇教堂里发现一幅有点儿掉漆的耶稣小壁画。

热心的老奶奶决定义务帮这个小教堂修复一下这幅圣象。

壁画名字叫《Ecce Homo》,直接翻译大概是“这就是那个男人”,约50*40厘米的大小,1930年由一位当地教师所画。

老奶奶没有专业修复壁画的专业知识,也不知道在墙上修复壁画与在画布上画画有什么不一样,但一颗炽热并乐于助人的心让她决定帮忙修复这幅耶稣像。

手起笔落,大功告成。

并排对比一下:掉色的,老奶奶的和原来的样子。

老奶奶动笔四年之后,就是2012年,她的修复作品被网友发现,情况一发不可收拾!

网络、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从前名不经传的小镇教堂一下子火爆起来。老奶奶和她的耶稣像瞬间成为推特热搜,西班牙国内外媒体,甚至BBC都对此事展开报道。吃瓜群众更是玩嗨了!

大众对老奶奶的修复褒贬不一,但普遍持支持的态度。有人说,她把一幅平平无奇的传统油画变成了波普艺术。

在奶奶的作品火了之后,政府曾经考虑将壁画进行二次专业化的修复,但人民群众不干,要求政府保留奶奶的作品,并在很短时间内收集了2万个支持保护老奶奶作品的签名。

最后,老奶奶的创作被保留下来,并有了新的名字,《Borja村的新“这就是那个男人”》。

现在,这幅《Borja村的新“这就是那个男人”》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之前的原作了,连防护板都装上了。

从前安静的小镇因这次歪打正着的修复变得热闹起来,教堂也因此游人不绝。老奶奶的作品为小镇带来了不少旅游收益。听说教堂征收1欧元入场费,这些收益将用于支付护理院里几十位老人的费用,点赞!此外,还聘请了律师,办理了版权和营销协议。

(网图侵删)

关注“坐家”,换个角度聊新闻。

亦文亦物谈山西古迹艺术:山西古建筑界,那些神级别修复的故事为什么没人提?

(感谢邀请,本文约1040字,阅读需用时4分钟)

看到大家的回答,基本都提到了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如何如何。诚然,即使是央视品牌,目前也多是关注到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情况,对于数量巨大,体量庞大的全国的不可移动文物而言,那些放在博物馆中的杯盘碗盏、青铜玉器似乎更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也更显工匠精神的伟大。

但是实际上,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的修复更复杂,它们年代久远,动辄历史就七八百年;他们用料靡费,需要的木石方往往过巨;他们细节繁冗,要逐一登记在册,一一编号,且要体现修建如旧的原则。

在多年走访山西古建筑的经历中,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不少经典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技艺非常高超,但似乎隐含在旅游景点的外在形象背后,专业度极强,无人知晓。

山西省已经故去的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从事山西古建筑和地上文物的调查、修复工作凡50年,实地勘察和测绘过的古建筑达上千处,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经验极度不丰富、资料极度缺乏的建国初期,主持了芮城永乐宫的整体搬迁、五台山南禅寺(中国最早的唐代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建筑)和朔州崇福寺(金代建筑代表作)等重量级国宝的修缮。

1957年,当时仅涉足4年古建筑领域的柴泽也只有20出头,就负责了这座人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元代古建筑瑰宝的搬迁工作,建筑上复原的难度不小,仅永乐宫数百平米的珍藏壁画搬迁难度就异常之高。

当时,国家请到的捷克专家报价500万,几乎相当于晋南的全年财政收入,哪里干的起?周恩来总理提出让自己人搞,挑大梁的就是山西的古建专家柴泽俊。

为配合搬迁,国家还调来了中央美院和华东美院的国画系高材生,他们采用最原始的临摹方法,在晋南地区驻足近1年之久。当时没有高清扫描,只能靠手眼临摹;而连大型设备都十分缺乏的50年代,依靠人工切割,大货车运走,异地整体重建的方式,就完成了永乐宫的搬迁,现在去参观的游客应是丝毫痕迹都看不出的,可见山西古建壁画修复技艺的鬼斧神工。

朔州崇福寺为金代建筑,原作墙体倾斜,四壁晃动,斗拱、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经过重新加固后,已经开门迎客,就位于朔州市区,可谓原汁原味;太原晋祠圣母殿为标准的北宋建筑,于《营造法式》成书为同一年,因地质改变有着近乎30度的倾斜,也是后期修整处理过,这些建筑现在都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三晋大地上,熠熠生辉,更值得我们倾服瞻仰,不愧为人类历史上的修复奇迹。

关注【亦文亦物】,自驾实地考察,看更多山西的顶级国宝文物、古迹艺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工程勘察施工讲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工程勘察施工讲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